气血不足又称为气血两虚、气血亏虚,是指机体同时存在气和血亏虚不足的情况,临床上以神疲乏力、少气懒言、唇甲色淡、心悸多梦、头晕目眩等为主要表现。这可能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、久病不愈、饮食不当、过度劳倦等原因引起的,常见于头痛、眩晕、惊悸、不寐、自汗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闭经、瘰疬等疾病中。
流行病学
无传染性。
气血不足在临床上比较常见。
气血不足的好发人群比较广泛,如先天体质差者、过度劳累者、长期患病者、产后女性以及老年人等。
病因
气血不足可能为先天禀赋不足、饮食不当导致气血生成不足,或者久病不愈、过度劳倦、失血等导致气血耗损所引起。
1、先天禀赋不足
如果父母体质虚弱,则子女的体质可能也会相对较弱,容易出现脾胃亏虚和先天肾精不足的情况,导致气血生成减少,从而引起气血不足。
2、久病不愈
久病会消耗体内的气血,从而容易引起气血不足。
3、饮食不当
若营养不均衡、长期饥饿,则气血生化无源,从而可能导致气血不足。
4、过度劳倦
体力劳动过度和脑力劳动过度,都会耗损气血,从而可能引起气血不足。
5、失血
如外伤失血过多、月经过多等,都可能导致血虚,血虚气无所附,也不能充分化生和濡养气,进而会引起气血不足的情况。
症状
气血不足的症状主要包括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自汗,面色淡白或萎黄,口唇、眼睑、爪甲颜色淡白,头晕目眩,心悸失眠,形体消瘦和肢体麻木。此外,女性患者还可能会表现为月经量少、色淡,甚至闭经。患者的舌脉特征为,舌质淡白,脉弱或虚。
一般无明显并发症。
检查
医生一般会对患者进行望诊、闻诊、问诊、切诊检查,以确定具体中医疾病和证型。必要时,还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常规、血生化、凝血功能检查、心电图等检查,以进一步确定西医诊断。
1、望诊
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、面色、口唇颜色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。
2、闻诊
主要是听声音,医生会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、强弱,呼吸的长短等,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。
3、问诊
主要为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、饮食习惯以及既往病史等。
4、切诊
医生会通过感受患者脉象的变化,来帮助判断证型。
1、血常规
该检查可了解白细胞、红细胞、血红蛋白、血小板等指标的水平,进而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、贫血、出血等问题。
2、血生化检查
该检查可了解肝功能、肾功能、血脂等情况。
3、凝血功能检查
该检查可以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或凝血异常,对于判断病情和预防出血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。
心电图检查可以通过检测心脏的电活动,来帮助判断有无心律失常、心肌缺血等心脏病变。
诊断
一般根据患者出现神疲乏力、少气懒言、唇甲色淡、心悸多梦、头晕目眩等症状,并结合望闻问切中医四诊检查结果,即可明确诊断。在诊断过程中,医生需要将气虚血瘀、气不摄血等病证进行鉴别。
1、气虚血瘀
气虚血瘀是指气虚运血无力导致血行瘀滞,从而引起以气虚和血瘀症状相兼为主要表现的证。除倦怠乏力、少气懒言、面色淡白外,患者还会表现为胸胁或其他部位疼痛如刺,痛处固定不移、拒按。舌脉特征为,舌淡暗或淡紫或有紫斑、紫点,脉涩。
2、气不摄血
气不摄血是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导致出血,从而引起以气虚及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。除面色淡白、神疲乏力、少气懒言、心悸失眠外,患者还会出现鼻衄、齿衄、皮下紫斑、吐血、便血、尿血、月经过多、崩漏等各种出血。舌脉特征为,舌淡白,脉弱。
治疗
气血不足的治疗以益气补血为基本原则,患者首先应由专业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检查确定具体疾病和证型,然后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,如中药治疗或者针灸疗法等。
1、常用方药
如八珍汤、归脾汤等。
2、常用中药
临床常以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等补气健脾,助气血生化之源;以当归、熟地、生地、白芍、阿胶、火麻仁等滋阴养血。
3、常用中成药
如十全大补丸、复方阿胶浆、归脾丸、人参归脾丸、八珍益母丸、人参养荣丸等。
十全大补丸、复方阿胶浆、归脾丸、人参归脾丸、八珍益母丸、人参养荣丸
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。
1、针灸疗法
(1)主穴:脾俞、足三里。
(2)配穴:如百会、风池、心俞、神门、三阴交、气海、膈俞、膏肓等,具体应由专业医生根据病情进行配伍和操作。
2、耳针疗法
常用穴位包括心、脾、肾上腺、内分泌以及交感等,一般采用中度刺激手法,具体应由专业医生进行选穴和操作。
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、治疗方案、治疗时机、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,可存在个体差异。
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,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、治疗方案 、医保政策等有关。
预后
气血不足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,如患者的体质、气血亏虚程度、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辨证治疗以及日常调理情况等。一般情况下,患者经治疗调理后,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。但若患者仍长期存在过度劳累、饮食不节等情况,则可能再次出现气血不足的问题。
气血不足可导致神疲乏力、少气懒言、心悸多梦、头晕目眩等症状,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。
多数气血不足患者通过中药调理、饮食调节、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,可有效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,达到治愈的目的。
如果患者仍长期存在过度劳累、饮食不节或经历重大疾病或手术等情况,则会导致气血损耗过度,可能再次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。
日常
对于气血不足的患者,日常生活调理非常重要,包括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、保持心情舒畅、适度进行体育锻炼等。
1、心理特点
气血不足则不能很好地濡养心神,从而导致失眠、多梦、健忘等问题。同时,气血不足还会引起身体倦怠、乏力等,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、抑郁情绪。而不良情绪又会影响气血的运行,可能加重气血不足的情况。
2、护理要点
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,认识到情绪对病情的影响,可以通过听音乐、阅读、深呼吸等方式来缓解压力,保持平和的心态,以便使身体的气机通畅,帮助改善气血不足的情况。
1、规律作息,保证充足的睡眠,避免熬夜。
2、劳逸结合,合理安排工作、学校和休息的时间,避免过度劳累。
3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但运动强度不宜过大。
4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创作,避免感受风寒邪气,以免加重病情。
5、出汗者要随时用干毛巾揩拭,衣服汗湿要勤换。
6、起床或蹲位起立时,动作不宜过猛,以免因气血不能及时上供于头而突然晕倒,造成外伤。
遵医嘱定期复诊,患者复诊时需携带上次就诊的病历、相关检查结果及药方,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,适度调整药方。
饮食
气血不足的患者应保证饮食均衡、营养,适当多吃一些具有补气益血作用的食物,避免生冷、油腻、辛辣刺激性食物,以促进机体恢复。
1、规律进食。
2、如大枣、核桃、红糖、乌鸡、鸡蛋、牛奶、阿胶、火龙果、苹果、山药等,具有补气益血的功效,可适当多食用。
1、避免油腻性食物,如肥肉、炸鸡等。
2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,如辣椒、胡椒、花椒等。
3、避免生冷寒凉食物,如冷饮、苦瓜、西瓜等。
4、避免过量饮酒。
预防
气血不足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病证,常用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、保持情绪稳定、合理膳食以及积极就医治疗等。
1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如规律作息、劳逸结合、适度运动等。
2、饮食要均衡,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,避免过度食用寒凉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3、发生疾病时积极就医治疗,避免疾病迁延损耗气血,而且要注重病后调理。
4、保持轻松平和的心态,避免紧张、焦虑、愤怒等不良情绪。
就医指南
1、长期或反复出现神疲乏力、心悸多梦;
2、伴有少气懒言、唇甲色淡、头晕目眩;
3、伴有自汗、肢体麻木;
4、伴有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症状;
5、出现其他严重、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。
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。
患者需要到中医科就诊。
1、提前预约挂号,并携带身份证、医保卡、就医卡等。
2、若近期有就诊经历,请携带相关病历、检查报告、化验单等。
3、近期若曾使用某些药物来缓解症状,可携带药盒。
4、可安排家属陪同就诊。
5、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。
1、您都有哪些症状?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?
2、这些症状是持续存在的,还是间断性出现?
3、自从出现症状以来,有没有加重?
4、您平时的饮食情况怎么样?偏食或者喜欢吃寒凉、辛辣的食物吗?
5、您平时作息情况怎么样?经常熬夜吗?
6、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?每天感觉劳累吗?
7、您平时的情绪状态怎么样?
8、您有慢性疾病吗?
9、您近期经历过重大手术吗?
10、您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就诊?怎么治疗的?效果如何?
1、我为什么会出现神疲乏力、心悸多梦等症状?
2、病情严重吗?需要多久能缓解?
3、需要做哪些检查?
4、现在需要采取什么治疗方法?
5、平时要注意什么?
6、需要复查吗?多久一次?
文章来源于网络。发布者:广众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bdtoutiao.com/408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