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“云出海”持续加速,阿里云、腾讯云、华为云等云服务巨头纷纷发力,寻求更大规模的海外布局。在他们看来,出海是当前最确定的机会之一,也是中国企业的时代机遇。
回溯过往,中国云厂出海已有十年,跨越了三个阶段。这十年来的海外“旅程”,让中国的云服务商充满了耕耘全球市场的信心、期待和希望。
不过,就像逆流、险滩和暗礁一样,海外市场除了机遇,也潜藏着来自地缘、人文和竞争的三重风险,应该如何解除危险,找到宝藏?
01 为何“云出海”如此火热?
如今,出海已成为国内云计算行业的最热话题之一。国内头部云服务商以亚太为起点,足迹遍布全球,与国外云服务巨头展开竞争,出海对他们而言,已成为必选题和重要战略。
阿里云、腾讯云和华为云作为三个典型代表,已在海外市场耕耘多年,早在2014年就已陆续开始了出海方面的布局。
三巨头有着各自擅长的业务领域,阿里云主要聚焦电商、物流、零售,腾讯云关注游戏、直播和音视频,华为云在为政企客户服务方面有优势。
十年来,三巨头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,可以大致分为“出海布局-出海业务-出海服务”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(出海布局):从2014年到2018年,开始制定国际化战略,发布出海计划,布局海外业务;
第二阶段(出海业务):从2018年到2022年,开始“陪同”国内企业出海,尝试“扎根”当地,持续提升海外部署能力,积累海外供应商资源,扩展客户和业务渠道;
第三阶段(出海服务):2022年至今,为国内出海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,同时开启海外市场的本土化生态建设。
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云计算出海规模达到257亿元,市场增速为42.8%,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。业界专家认为,随着国内云服务商出海步伐的加快,全球云服务市场格局也会出现新的变化。
在出海的早期阶段,国内云服务商海外拓展的原因,来自政策和产业体系两个方面。
第一,90年代时,国家就已提出了“走出去”战略,鼓励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、进行海外投资,弥补国内市场和资源的不足。
2013年时,国家提出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旨在加强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。这一战略的提出,加速了国内科技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,也加速了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。
第二,经过多年发展,国内的产业体系已渐渐完善,凭借着云计算、大数据、AI等技术,不同行业形成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,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,企业的能力开始向增长迅猛的海外市场外溢,逐渐形成了“产能+品牌+技术服务+商业模式”这样的新型出海业务组合。
而从2018年至今,随着阿里云、腾讯云和华为云各自海外业务的加速,“云出海”有了新的驱动力。
第一,从近年来出海的行业分布来看,制造、零售、IT服务是三个“排头兵”,三者之间相互带动。
来自国内的家电、汽车、消费电子等产品,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走向世界各地,而制造和零售企业出海,需要数字化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及软件技术服务。
第二,国内云服务市场经过多年的激烈竞争,开始出现需求天花板,云服务商的营收增速近年来也在剧烈下滑。
相比之下,国外云服务巨头的营收增速却仍在高速增长,因此,需要寻找新的增量市场和利润空间,开启新的收入来源。
出海为云服务商带来的,不是只有收入。在上述业界专家看来,出海有三重意义。
第一,真正的云服务巨头,必须建立国际化的技术架构。国内云服务的出海,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国际云巨头竞争,更深入地研究技术趋势和行业走向,在加强自身实力的同时,也能为国内市场带来新的气象。
第二,国内云服务商在海外战略执行过程中,随着对外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,以及技术服务与团队的本土化,不但能够更好地渗透海外市场,获得所需资源,拓展销售渠道,也有利于树立和提升自身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形象。
第三,云服务商为更多国家提供数智化服务,也有助于海外公众打破“世界工厂”、“廉价小商品输出”等对中国的固有印象和成见,推动树立中国在世界上的新形象。而且,也能让更多国家的民众受益于中国科技业带来的发展红利。
02 开拓海外市场的三重风险
然而,好事多磨。在“云出海”的早期阶段,这些云服务巨头就遇到了“地缘风险”。
2018年之前,国内云服务商曾制定“先欧美,后东南亚”这样的出海规划,欧美市场较为发达,客户付费意愿高,对云服务的要求也相对较高。如果能在这些地区得到肯定和认可,不仅是对自身业务的历练,也更容易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。
但2018年,欧盟推出了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,此后几乎每年都会根据此条例开出高额罚单,微软和亚马逊就因此收到过相关的投诉与罚款。这影响了国内云服务商出海欧美的意愿与计划。
按照条例要求,敏感业务不能采用公有云,需要本地私有化部署。这意味着,国内的云服务商在当地会受很大限制,很难开展业务,获得客户信任。
欧美市场的另一大阻碍来自于政治因素。无论是TikTok在美国被要求停止采用阿里云的服务,还是欧洲国家对国内云服务商存在疑虑,这些都折射出了全球数字经济领域中,政治带来的复杂影响。
于是,东南亚市场就成为了国内云厂的首选。
东南亚市场有着诸多优势。这里人口众多,经济发展迅速,有着巨大的潜力。而且,与欧美市场相较,东南亚地缘接近,社会稳定,华人影响力较大,在消费习惯等方面,与国内市场有很多相似之处。更重要的是,互联网产业的兴起,加上当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,这些都带来了大量的用云需求。
但是,“人文风险”又随之而来。
云服务商在东南亚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环境。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、文化、习俗,甚至同一个国家有着众多不同的民族。陌生的地方可能隐藏着来自政治、法律、社会等方面的风险。
人才的引进和跨文化沟通,就是典型的例子。在东南亚地区,传统的金融业和电信业吸纳了当地大量人才。长期以来,IT行业对当地人才吸引力不足,“云出海”所需要的专业咨询、技术研发、数据分析、业务运营等各方面人才都十分匮乏。
对于国内的云服务商来说,扎根当地的重要前提,就是让业务和团队本土化,但如何找到和留住合适的专业人才,至今都是一项重大挑战。
东南亚的职场文化与国内也大有不同。有云行业人士告诉笔者,当地人更重视公司环境和工作氛围,追求一种轻松的工作节奏,“东南亚没有国内职场中的‘内卷’文化,比如说,像‘996’制度,在当地是不可想象的。类似这种工作和文化上的磨合与沟通,注定是长期的,会费时费力。”
“国内云服务商的一个典型错误是,以为可以在东南亚市场复制以往在国内的成功经验,但这些事实证明,这条路是走不通的”,有行业分析人士表示,对当地人文环境认知的偏差,决定了市场拓展的艰难程度。
除此之外,“竞争风险”也不可小视。有统计显示,亚马逊云、微软云、谷歌云三巨头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高达70%,并且还在加大布局力度。
今年以来,微软宣布将在未来四年内在印尼市场投资17亿美元,建设云和AI基础设施,还将投资22亿美元支持马来西亚的数字化转型。亚马逊AWS将在未来四年内,其在新加坡的投资将提升至235亿新元。谷歌则将在马来西亚投资20亿美元,建立首个数据中心和谷歌云服务区域。
目前,国内云服务商在东南亚的客户大部分是国内出海企业,本土企业对国内云服务的认可度仍然有待提升。
以出海东南亚为例,在与笔者的交流中,多位业内人士认为,国内云服务商的海外拓展,在当下和未来需要面对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来自于:
第一,激烈的竞争。国内云服务商在海外市场要面对亚马逊云、微软云、谷歌云的竞争,这三大巨头占据了全球范围内大部分的市场份额。与之相比,国内云厂品牌知名度低,品牌影响力弱,生态伙伴相对少,技术创新力有待提升。
第二,了解与洞察。目前,国内云服务商虽然在海外市场大规模扩展,但仍然欠缺针对不同国家的出海经验,无法迅速深入当地,文化融合、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本土化程度较低,“水土不服”的问题难以避免。
第三,人才的引进。在海外市场,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,同时具备能够跨语言交流、了解本地文化、有技术能力的高端人才十分稀缺,云服务商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寻找需要的人才,大幅增加了企业的各种成本。
因此,云服务商需要扬长避短,才能扎根海外市场:
第一,充分了解和遵守各个国家的法律与相关要求,将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经营。通过与当地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密切合作,以及建立专业的合规团队,建设高质量合规体系,及时规避合规与安全风险。
第二,找到自身擅长的行业和场景,构建产品、服务和价格的差异化竞争体系,为海外客户提供比国际云服务商更好更快的“管家式服务”,以此建立客户信任,提升客户口碑,弥补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的短板。
第三,重视产学研的联动,加大与国外高校、学术机构的合作力度,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,打造一系列不同层面的跨国沟通、交流和培训平台,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加盟。
03 结语
如今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有了新的愿景,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包括云服务商在内的国内企业,需要进一步助推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重要性,出海的作用自然十分关键。
与出口不同,出海考验的是一家企业的海外经营能力、品牌建设能力和价值输出能力,而随着全球不同地区地缘动荡的加剧,以及阶段性“逆全球化”时代的到来,出海这个词,被赋予了新的含义。
以云服务商为例,面对着变幻莫测的海外市场,现阶段的“出海”,不光是一种策略,更是一种心态。
它需要云服务商真正向客户展现扎根当地、长期经营的恒心;也要以不盲目、不浮躁的方式,有着持续深耕的耐心;还要有慢慢提升核心竞争力,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心。只有这样,才能化解潜在的风险,发挥出更多的中国云智慧,才能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云力量。
文章来源于网络。发布者:至诚财经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bdtoutiao.com/2024/10/23/572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