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营眼科江湖,冰火两重天

随着A股中报季进入尾声,5家主要民营眼科上市公司,都交出了今年的期中成绩单。总体呈现出来的结果,冰火两重天。

各家公司营收都未能实现显著增长,除了行业龙头爱尔眼科之外,其余各家,受不同因素影响,归母净利润都出现了明显下滑。

在市场的诱惑下,已获得融资平台优势的上市公司们,纷纷大举并购,以期进一步获取规模优势。

今年以来,爱尔眼科已分两次狂吞87家医院,这台并购机器,再次隆隆开启。

业绩冰与火

民营眼科江湖,冰火两重天

因2022年底外部环境全面放开,积压的眼科医疗需求集中释放,去年各大民营眼科都取得了高速增长。

由于去年整体基数较高,今年上半年,各家公司营收规模均没有大的增长,何氏眼科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。

毕竟,民营眼科医院主要从事的屈光、白内障、视光等诊疗和服务,一旦成功,对单一病人来说,基本都是一锤子买卖。

利润层面,作为行业老大的爱尔眼科(300015.SZ),依旧保持了强大的规模优势,业绩一骑绝尘。

今年上半年,爱尔眼科在营业收入仅同比增长2.86%的情况下,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.71%。不过,这主要得益于补助以及部分投资收益的助攻。当期,公司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.48%,与营收一样保持在低增长水平。

龙头尚且如此,民营眼科的其他玩家,自然很难有大惊喜。

今年上半年,华厦眼科、普瑞眼科的营业收入增速,分别为2.85%和 3.08%,同样是低增长水平;两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双双负增长,分别同比下滑25.15%和81.56%。

华厦眼科(301267.SZ)业绩的下降,主要是因为,公司各项主要业务的毛利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,导致当地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4.46个百分点至45.84%,为最近3年的同期最低。

与此同时,公司销售费用、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大增,均远高于营收增幅,进一步侵蚀利润。

普瑞眼科(301239.SZ)的业绩大降,则是因为业务扩张所致。新建医院都需要3-5年培育过程,期间的成本、费用等,短期内冲击了公司整体业绩。

并购跨界而来的光正眼科,目前还保持着混业经营的态势。今年上半年,公司出现了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降,扣非净利润更是亏损665.9万元,这主要是受传统的钢构和能源业务的影响。

需要指出的是,去年以来,光正眼科没有任何扩张的迹象,眼科业务收入几乎停滞不前。

公司表示,正在推进剥离钢构和能源业务,期望在本年度取得明显进展。所得资金,可用于并购医院。

何氏眼科业绩双降的原因很简单,各项主要业务收入和毛利率同步下降,但销售费用、管理费用等不降反升。

市场的诱惑

中国的眼科,最早可追溯至1835年创立的眼科医局,它是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前身。

很长一段时间里,在国内诊疗体系中,眼科被划归于大五官科。在居民生活水平较低,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,救死扶伤是医疗的第一要务。眼科疾病往往不致命,不仅医院不重视,连患者自身也是能捱不治。

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,居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,眼部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,各类公立眼科医院、综合医院的眼科才逐步得到发展。

上世纪90年代初,我国医疗改革稳步推进,明确将社会办医定位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,此后,进一步明确民办医疗机构为公共卫生的重要部分,激发了社会办医的热情。

此时,民营资本在各专科医疗领域跃跃欲试。

谁能想到,中国最早的民营眼科,居然发端于内蒙古。出生于百年杏林世家的张朝聚,51岁那年,从医院提前退休,1988年在包头市以自己的名字命名,开出第一家眼科门诊。

此后,各类民营眼科,以各种形式,在全国各地全面开花。

2009年,爱尔眼科率先登陆创业板,成为A股民营眼科第一股。2022年,何氏眼科、普瑞眼科、华厦眼科相继在创业板挂牌,形成了一股民营眼科上市潮。“一超多强”的格局,初步形成。

中国眼疾患者规模庞大,眼科疾病种类多、涉及的患者广,医疗需求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,到老年人年龄性相关眼疾,贯穿全生命周期。

据相关数据,2016年-2020年,我国近视人口从5.4亿增至6.6亿人,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更高。存在庞大的屈光手术需求。

另外,中国60-89岁人群,白内障发病率为80%,9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更是高达90%以上。过去十年,中国白内障手术手术量实现了较快增长,渗透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。

根据灼识咨询预计,到2025年,民营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1102.8亿元,2020-2025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20.0%。

并购为先

在规模快速增长的民营眼科行业,各企业都充分认识到,只有不断提升旗下眼科机构的数量,才能实现规模的持续增长。

最早上市的爱尔眼科,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台优势,于2014年启用“并购基金模式”,旗下机构实现了9年超10倍的增长。

截至今年6月末,该公司拥有境内医院311家,门诊部202家;海外已布局140家眼科中心及诊所,规模全球领先。

爱尔模式的精髓是,体外培育,成熟一批收购一批,可保证公司业绩持续稳定增长。此举,带来的另一个隐患是,公司商誉持续走高,今年6月末,已达77.49亿元。

绝大多数上市民营眼科,都是采用“内生增长+外延并购”发展战略。

继去年累计2.23亿元,收购、增资多家眼科医疗机构之后,今年5月,华厦眼科出资5.03亿元,收购聚信壹号咨询公司100%股权,一举拿下了成都爱迪眼科(三甲)、微山医大眼科及睢宁复兴眼科等多家眼科医院控制权,短期内,或能快速增厚业绩。

截至今年上半年,公司已在全国拥有61家眼科专科医院和65家视光中心。

去年,普瑞眼科的投资颇有斩获,4.31亿元收购了东莞光明眼科。今年上半年,公司在昆明、上海、乌鲁木齐等多地新开医院相继开诊。截至6月末,旗下眼科专科医院已达30多家。

何氏眼科(301103.SZ)由知名眼科专家何伟,于1995年创立,他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,第一位攻读眼科博士学位的公派留学生。

作为一名专家技术型企业领军人,何伟有自己独特的理念。在他看来,眼科医院要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,即便是在商业层面也只是追求共同发展。

所以,在规模的追求上,何氏眼科没有采取激进的并购模式,而是自己投资、建设、培育、发展。

期间,公司将眼视光作为重点发展,并开展视光连锁加盟模式的探索与尝试。眼视光,已成为了公司第一大细分业务板块。

在民营眼科的并购大战中,资金是最重要的优势之一。

2017年、2020年和2022年,爱尔眼科3次定增,合计募资近60亿元,目前,已基本消耗殆尽。

2022年上市的那一批,首发上市均募得巨额资金,还有大量的钱躺在账上。

今年,爱尔眼科再启并购机器。5月底,出资13.44亿元收购周口爱尔、重庆眼视光等52家眼科机构;7月,又拿出8.98亿元,吞下虎门爱尔等35家眼科医院控股权,重点布局下沉市场。

作为民营眼科老二的华厦眼科,情况则有点悬。

去年底,公司实际控制人、董事长苏庆灿,被上海市监委采取留置措施。今年6月,留置措施解除,但仍被公安机关监视居住。

文章来源于网络。发布者:至诚财经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bdtoutiao.com/2024/08/30/23308.html

(0)
至诚财经网的头像至诚财经网
上一篇 2024 年 8 月 30 日 上午10:30
下一篇 2024 年 8 月 30 日 上午10:30

相关推荐

  • 传音旗下品牌折叠屏手机曝光 国内二季度折叠屏手机 销量同比增125%

    行业媒体报道,有消息称传音旗下品牌Tecno最新展示了Phantom Ultimate 2折叠手机,配有2个铰链,3个面板,且折叠后厚度为11毫米。Tecno表示现阶段该手机处于概念阶段,折叠后屏幕尺寸为6.48英寸,其中一个铰链向内折叠,一个铰链向外折叠,折叠成Z字形,展开后可以看到10英寸屏幕(4:3,3KLTPO)。 根据CINNOResearch数据…

    2024 年 8 月 30 日
    00
  • 淘天商家规则大调整:“仅退款”生变!收取服务费

    文|罗曾 淘天商家规则大调整:“仅退款”生变!收取基础软件服务费 7月26日,淘天密集调整商家规则,最主要的变化有三个:店铺流量规则大改,明确以“体验分”为流量分配核心依据;对高体验分店铺松绑“仅退款”;此外,淘天将开始收取基础软件服务费,费率为每笔订单确收成交金额的0.6%。据称,收取基础软件服务费是电商行业的常见做法,以覆盖平台系统建设的成本。 其中,“…

    2024 年 7 月 27 日
    00
  • 北京交通堵塞问题之首是道路太少,而不是车太多

    北京交通堵塞问题之首是道路太少,而不是车太多.北京的车辆数量是世界大都市中最少的.北京道路太少的原因是“大院文化”使得一两公里才有一条路,东京的话,百米必有路,一栋小楼四周都是路的情况也很常见. 车辆不必象北京市区那样,一出门就只二环三环四环三条路可走,千万辆车挤三条路.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今年6月发布的报告,成都的路网密度为8.6公里/平方公里,而…

    2024 年 8 月 13 日
    00
  • 华尔街热议:美股遭遇猛烈抛售,下一步将何去何从?

    美东时间周三,美国股市遭遇了2022年以来最猛烈的抛售。而特斯拉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财报“开门不利”,削弱了投资者对大型科技股的信心,科技板块更是遭受了暴击。 截至周三美股收盘,标普500指数跌2.32%,创2022年12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,是356个交易日以来首次出现2%或以上的跌幅。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指表现更糟,收跌3.64%,创2022年10月…

    2024 年 7 月 25 日
    00
  • 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突然宣布:裁员14000人

    全球巨头也扛不住了。 据最新消息,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——采埃孚集团近日宣布,预计将在2028年年底前在德国减少多达14000个工作岗位,占其德国员工总数的约四分之一。此次裁员计划旨在降低成本、提升竞争力,并为公司在电动化领域的未来发展腾出资源。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,传统内燃机汽车市场急剧萎缩,这对采埃孚集团等欧洲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…

    2024 年 7 月 31 日
    00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件:admin@example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